时间:2023-10-31 14:40:06
人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是1种由肝脏产生的具有凝血功能的因子。生理情况下,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醇和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作用下发挥止血功能。人纤维蛋白原由健康人体血浆中提取,在常温下以冻干粉状态保存,复溶后具有标准的20/L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于1963年3月4日在巴西首次批准使用。
纤维蛋白原在早期止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证据表明,在大失血期间,纤维蛋白原是第1个降至临界水平的凝血因子。因此,在出血早期补充人纤维蛋白原对维持机体止血功能十分有必要。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使用方便、含量稳定、感染风险低,在急性大出血中具有更快的给药优势。我们从人纤维蛋白原稳定性、药代动力学、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人纤维蛋白原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增强药学、血液制品从业人员和临床使用者对纤维蛋白原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促进纤维蛋白原在临床上的使用。
一、稳定性
稳定性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研究人员将人纤维蛋白原贮存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点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加速试验的6个月测试期内,在给定的-20%C~80C贮藏温度范围以及80%的湿度条件下,人纤维蛋白浓缩物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几乎保持不变,凝血时间和凝血强度同样保持不变。
二、药代动力学
了解纤维蛋白原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规律是保证其能够更好应用于临床的关键。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在给药后2h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达到峰值随后呈单指数衰减,在d时隆至输注前水平,在输注后1h 最大血凝块硬度显著提高。但在不同体重的患者中纤维蛋白原最大浓度的增量显示出差异,提示我们要根据患者年龄和体重调整用药剂量。
三、安全性
有学者提出,采用纤维蛋白原会导致血栓形成前血流平衡的改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人员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浓度纤维蛋白原作用组(30mg/kg)高浓度纤维蛋白原作用组(60mg/kg),向大鼠中注入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利用 FeCl,作用于大鼠诱导血管病变,检测不同组大鼠血栓的形成时间。结果表明,实验组之间的血栓形成时间没有差异说明补充纤维蛋白原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Solomon等分析了1986年1月~2013年12月CSL Behring 药物警戒数据库中记录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上市后安全性报告。数据表明此时间段内临床共使用2611294g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对应652824个4g标准剂量不同事件发生率如下图。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62‰过敏反应发生率为 0.031‰,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 0.043‰,疑似病毒传播事件发生率为 0.032‰。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可在多种适应症中使用,且血栓栓塞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总结与展望
人纤维蛋白原含量稳定,使用方便,且经过病毒去除和灭活步骤.病毒感染风险低,在多种出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使用指南。目前已发表的临床证据质量不高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疾病种类都会对结果产生干扰。不同研究评估的患者群体及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搜集与分析现有临床数据,同时开展高质量随机、双盲和对照研究来进一步明确不同临床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治疗的最佳剂量及靶向阙值,将有助于建立安全、有效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使用规范与指南,促进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